记忆中的家乡戏
作品:记忆中的家乡戏作者:写文章的小文盲 字数:6308
“家乡戏是一种源于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原生态的方言戏,这种方言戏中的词句,多有大白话、生活俗语,就连唱腔都和生活中的说话的腔调、生活细节,都源自大众,贴近百姓生活。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乡村风味儿、乡村节奏。因而容易被广大乡村老百姓所接受,进而被坚守、被享受、被传承、被呵护。最后形成了丰厚而有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风)“家乡戏又是能够将每个地方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有效表达的载体”。(费正清)因而不同的地方就有他们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家乡戏。河北的评剧,山东人的吕剧,山西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陕西人的秦腔、福建的闽剧、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江西的赣剧、东北的二人转、安徽的黄梅戏等等。如果说“京剧”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国粹,那么豫剧、曲剧、越调则是我们每个河南人值得骄傲的家乡戏。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年代,但我不是戏迷,也不懂戏曲。小的时候,被父亲领着看了一次戏之后就再也不敢看戏了。因为害怕演员穿的花里胡哨的戏服,尤其害怕那演白脸奸臣的那副嘴脸。但听戏是不由自主的,是被耳濡目染的。那时,还不知道戏里还饱含那么多人生故事和做人的道理。父亲是个戏迷。哪儿有戏看,父亲再苦再累也会不顾一天的劳苦跑去看。之后,给我们弟兄几个讲戏中的一些故事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秦琼卖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豫剧《铡美案》又叫《秦香莲》中的“黑老包”,让我们懂得了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抛妻舍子另求新欢的陈世美,则受到了成了强烈谴责。父亲又跟我们讲“豫剧皇后”常香玉抗美援朝时,率领剧社义演,并将演出收入买了一架战斗机捐给前线。让我们从小就对常香玉这个人民的艺术家怀着无比的崇敬。因为她是那么的无私,对人生、对一切都是那么的淡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她才无愧于“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这一称号。那时,只是时常地听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精美唱段。如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那段,《拷红》中“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那段;小时已是耳熟能详。也忘不了她铿锵有力的“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的唱段。我是听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长大的,也是听着《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等难忘的旋律长大的,更是听着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精美唱段长大的,只是那时还不知道那是河南的精粹。还不知道我们河南有值得骄傲的家乡戏。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我的这些家乡:豫剧、曲剧、越调。听多了自己也会唱一些。那时无忧无虑的我想唱就唱。
随后,对我们的河南家乡戏做了一些了解。原来豫剧还是我国仅次于京剧的最大地方剧种呢。豫剧最早的名字叫河南梆子。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艺。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一大部分描写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的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对花枪》《春秋配》《宇宙锋》《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花木兰》《红娘》《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解放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由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主演的《朝阳沟》、由柳兰芳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由常香玉和王善朴主演的《人欢马叫》、由任宏恩、汤玉英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这些剧目,都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风格在全国获奖。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陈派古朴典雅、常派激昂奔放、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婉。进入21世纪后,豫剧又涌现出许多新作品,如《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香魂女》等。豫剧的“豫剧十八兰”是说早期有十八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着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学戏。随后因为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改行,有不断有人补充进来。人数已不绝对是18个了。但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随后豫剧新秀辈出,就有了“豫剧十大名旦”(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晓凤、章兰)而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因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而被称为“六朵梅花”。1995年元旦之际,刚好是鄢陵花都商贸城开业庆典,县里邀请著名演员助兴演出,三个不同地方,每天各三场大戏。一共演出十天。那时,我在鄢陵汽车站工地打工,有幸观看了一场现实版的马金凤老师的几段著名的唱段《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阵》等。
豫剧除了旦角,还有生角和丑角演员。以唐喜成为代表的唐派的唱腔特点是乖巧灵动、深沉委婉、员也很多,唐喜成河南尉氏人,市豫剧沙河调主要演员也是著名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三哭殿中的《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和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两段唱广为流传。我也喜欢他高亢的音域,却也只能用低声来模仿他的唱腔。牛得草是著名的豫剧丑角演员,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他主演的《七品芝麻官》中《锣鼓喧天齐把道喊》最为著名。我欣赏牛老师的《七品芝麻官》的精彩唱腔更欣赏的是七品官不畏权势为民做主的动人故事和不去逢迎权势的个性。金不换是牛派传人。李斯忠是著名的净角演员,在下陈州跪韩铺中饰演的包公尤见功底。刘忠河因擅长扮演帝王形象,被誉为豫剧“红脸王”,代表剧目《打金枝》。
河南曲剧又称河南曲子戏,高台曲。有些地方又称“南阳曲子”。河南曲剧的唱腔采用的是曲牌体式,多由两句三句四句及各总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曲剧传统剧目200个左右,一般多以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儿女恋情为主要题材,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曲剧以生、旦、丑为主,擅长唱功戏,唱腔曲牌有150多种。
享有中国“曲剧皇后”称号的张新芳,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工青衣、花旦。善于模仿,9岁唱红。她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又与同行们一起努力,将曲剧发扬光大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张老师擅长演悲剧人物见长,从艺70余年,演戏100多部。从不故步自封,而是在保持曲剧原有风格基础上,成功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张老师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作品有《陈三两》《秦香莲》《祥林嫂》《荆钗记》等。1959年,毛主席观看了她演的陈三两后大加赞赏。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也给与了高度评价。曲剧二皇后”周玉珍1952年前登台饰演《云楼会》中的陈妙常而被誉为“八岁红”。她声腔明亮清脆、委婉甜美、唱作兼工巧妙细腻;扮相端庄秀丽、温柔俊俏;做派婀娜多姿、庄重典雅;演技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清脆悦耳,朗朗上口的道白,形成她特有的周派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云楼会》《五福临门》《花为媒》《攀龙附凤》《小二黑结婚》《跑汴京》《红灯记》《好媳妇》《刘海砍樵》等。被称为“活林黛玉”的曲剧闺门旦的代表人物王秀玲幼年随父学唱曲剧,7岁已能主演蓝桥会花庭会等戏,9岁时主演七仙女一举成名。她扮相秀丽、音质甜美、唱腔清丽柔婉、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表演内蕴饱满。从艺六十余年,主演过100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如《风雪配》《红楼梦》《拾玉镯》《柳毅传书》《逼婚》《双美赞》等,成功塑造了不少的不同类型的鲜活的少女少妇形象。
河南曲剧届有“南牛北马”之说。这是对曲剧泰斗“牛长鑫和马琪”的最高荣誉。“南牛”指的是南阳曲剧团的牛长鑫,牛老师的表演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唱腔韵味醇厚,是曲剧生行的代表演员。“北马”则是指洛阳曲剧团的马骐。“帽翅功”和“踢靴功”是马老师最为人称道的绝活儿。\"他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各领风骚。国家一级演员海连池主工丑行,代表作有《卷席筒》《卷席筒后传》《孤男寡女》《徐九经升官记》等。上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听海老师的曲剧《卷席筒》海老师善于广泛吸收越调豫剧和其他剧种的声腔艺术与表演艺术,时至融化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不断提高着的创造力与表现力。2010年6月,我们菅庄小区举行奠基仪式时,市里专门请海老师来助兴演出,因为我忙着收麦,没能前往观看,只是在离“海连池曲剧团”的戏台五六十米远的路边看到身着深红色短袖的他,它是以光头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视野。这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海老师。不想也是最后一次。)刚好登台与观众见面。他对观众说着:“当年的小仓娃如今已成老仓娃了,下面我就为广大观众唱一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国家一级演员胡希华老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域宽广、高亢明亮、收放自如,韵味十足。从艺三十多年塑造了几十个血肉丰满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他的《屠夫状元》《李豁子离婚》也是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家乡戏。随后也时常地听曲剧大师张新芳老师,那著名的唱段《陈三两迈步上宫廷》、《秦香莲》,还有曲剧大师马琪的《寇准背靴》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兰文祥演唱的《包公辞朝》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唱段。
逐渐的又知道了越调。越调是我们河南的汉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市。在越调传统剧目有500多个,新编的现代戏有《扒瓜园》、《卖箩筐》、吵闹亲家》等。
说起越调,人们自然会想到越调大师申凤梅和毛爱莲。申凤梅的《收姜维》中《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三传令》等唱段,每个越调爱好者都会张口就来。申凤梅的传人是申小梅。周口越调剧团著名的演员还有马兰、何全志和张国庆。被誉为“越调皇后”的有越调“常青树”越调“婉约派”奠基人和越调“毛派”创始人、中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的唱功,那叫一个绝,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段戏她毫不费力的都如行云流水般给唱出来了。毛爱莲,河南舞阳县人,她12岁时主演的《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等剧目,已在漯河、驻马店、临颖一带非常驰名。毛老师的唱腔细腻委婉,清纯俊丽、流畅纤细,艺术家曾把其概括为六个字“甜、纯、清、巧、情、快”。毛老师也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因为每当需要她的时候,她都毫不犹豫地参加义演,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曲剧和越调都列如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演员何全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同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年代,无论生长在我们国家任何一个省份,迎接那时的人们的不仅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还有《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海港》《龙江颂》《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难忘的样板戏的旋律一样。可以这么说:“朋友!你走进了河南,就走进了戏曲天地。”如果不信,你就来我们河南感受一下吧。如今,我们河南不仅有河南卫视的每星期日晚上的《梨园春》栏目,每个市的电台、电视台也都有本市的戏曲栏目。在我们许昌,不仅有《许昌电视台》的每周六晚八点半的《莲城大戏苑》以前叫(《戏迷乐园》),仅次于京剧还有许昌教育电视台的每周的《戏曲大舞台》等来百姓喜爱的,可以过一把戏瘾的娱乐平台。除此之外,每个市还有遍布城乡的戏曲茶楼、或戏曲茶社。2004年在九朝古都洛阳打工时,因为离西工游园很近,因而每天晚饭后,那里成了我和其他工友的好去处。因为那里有两个戏曲茶社,因而可以经常去那里听听熟悉的家乡戏。欣赏不同戏曲唱段的同时也增长了一些戏曲知识。每个村镇每年一度的庙会,人们会请一些有名的剧团来助兴演出,爱好戏曲的乡亲们会不约而同地搬着凳子前往观看。另外,不仅共青团河南省委不定期的开展“千里送温暖,殷殷故乡情”的关爱河南籍在外务工人员的活动,梨园春剧组到全国各地为在外打工的民工送去家乡戏。每个月,每个地市各剧团还会组织《送戏下乡》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乡村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家乡戏的传承起到不小的作用。不仅如此,无论你在河南的哪个城市或是乡村,无论白天或是晚上,迎接你的不仅有你熟悉或是不熟悉的河南话,更有听过或是没听过的、值得我们每个河南人骄傲的、我们河南的精粹:我们的“家乡戏”:豫剧、曲剧、越调以及这三大剧种之外的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我们许昌也是戏曲之乡。既有国家一级豫剧演员我市豫剧团团长任红恩、艾立等,(小时听得最多的是任红恩老师《人欢马叫》中的唱段“马二牛学剃头”那一段儿,只是至今还不是多会唱,随后他在《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唱段也让我难忘,再后来就是《我爱我爹》中的段子。)也有袁秀莲、毛爱莲等国家一级越调演员。也有剧作不断的著名剧作家齐飞这样的编剧。更有无数的戏迷遍布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因而,无论你是匆匆赶路,或是饭后散步抑或是早早起床晨练。你会听到上年纪的老人手中播放器里播放的曲剧大师张新芳唱的:“陈三两迈步上龙庭”;或是河边的亭子下戏迷在有板有眼地唱着曲剧《卷席筒》中“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的段子;抑或是上班路上的青年手机里播放的越调大师申凤梅的唱腔“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的段子。或者是:晨练的人们在练习着豫剧《小二黑结婚》里的段子:“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或者是《三哭殿》里“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的段子”;或是《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或是《劝驸马你莫要性情急》等等。
不看戏,就不懂“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的含义;也不懂什么叫紧锣密鼓;不看戏就不懂什么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看戏就不懂为什么说戏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含义;不看戏也就不知道什么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看戏就不懂什么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看戏也就不知道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戏剧蕴含的丰富分人生哲理;不看戏就不知道为什么说“拿不住奸臣不煞戏”。因为只有拿住了奸臣才能让戏迷们的心理得以满足。不看戏也就体会不到随着旋律,手拍膝盖、一唱三叹地吟唱那些戏曲名段,仿佛置身于剧中的那种乐趣。
我虽然不是戏迷,也不懂戏。但是听得多了,自然也会自娱自乐地场上几段:不说那《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花木兰羞答答是礼拜上》,也不说那曲剧《卷席筒》中《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曲剧陈三两》中《陈三两迈步上宫廷》还不说越调《收姜维》中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说真的因为这几段戏曾伴我度过了一些孤独寂寞的时光。还有那如豫剧《朝阳沟》中的《祖国地大建设一日千里》以及栓宝的那段唱《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小二黑结婚》中《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曲剧《包公辞朝》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那段唱,曲剧《寇准背靴》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的那段戏,曲剧《风雪配》中《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家乡戏。我爱我们河南的家乡戏:虽然我们的家乡戏这三大剧种外。还有只是因为我不是那些地方的人,因而对这些家乡戏听的很少、会得更少。但是,我爱河南更爱我们河南的曲剧、豫剧、越调这三大剧种的家乡戏。可不可以这样说:“不知道家乡戏的人,就好像是不会说中国话的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发现该作品涉及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