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年过七旬陕籍台湾国军少将秦邦石,思乡思母心切,却心怀愧疚不敢回家探母。适逢中秋,乡当老友张三牛从阿根廷绕回台湾,约秦邦石同路回家,秦邦石却让张三牛先探路。晚上,两个老兵醉吼秦腔,以泻思乡之情。秦邦石陪张三牛祭拜于右任墓后,起程回陕。行前,秦邦石跪求张三牛,托其带回老母照片和一碗乡土。张三牛回陕探望健在的老母后,回台只带一碗乡土,并告知其老母已故。秦邦石把一大老碗乡土分给陕籍老兵,自己将余土全部喝下,其情其行令人痛彻。他来到海边“思母礁”,思母遥望,却不知老母年年站在村口“望子石”盼儿回家。秦邦石孙女秦泾爱台湾中天电视台《游子归》栏目委托,陪爷爷回陕西三原。行前,秦邦石带上一包药——这是那年驻防金门时,一个因偷渡回大陆而被他枪毙的方清孝,死前相托,让他把此药奉送老母。并带上于右任先生的一把香灰。秦邦石站在村口,却不敢进村进家门,他跪摸望子石,径直奔向祖坟祭母,痛悔大哭。其胞兄秦邦树闻声走近,同胞兄弟少年一别五十年坟前聚首。饭桌上,兄长讲起老母大年初一吃饺子时,却睁目谢世,令他哽咽无声。清晨,秦邦石来到泾河边,寻访方清孝家,在村口遇到少年朋友马大骡,却已互不相识。当得知方清孝老母早逝而无家无坟后,他便把那包药存埋在田野。正当他走至泾河桥时,马大骡追近相认,两位戎马一生的国共将军感慨相聚。此时,赶来寻羊的马大骡老母知情,抡起拐棍痛打痛骂秦邦石是狼娃子。秦邦石痛悔长跪。次日,秦邦石和秦泾来到泾河岸边,慨生报国之念,让秦泾给远在巴黎经商的儿子打电话,儿子答应回陕考察市场。秦邦石与秦泾随即来到于右任故居,瞻仰三间老屋一古槐,撒下先生香灰后,即到相邻的于右任创办的民治小学,听到教室传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感慨万千,仰望国旗,庄重敬礼。秦邦石返台前,再次祭母,跪拜“望子台”。返台后,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秦邦石和老兵们鸣炮庆贺。不久,秦邦石从电视上看到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动情吟诵于右任先生的哀歌《望大陆》,再次拜谒于陵,告知髯翁回陕西三原,看看三间老屋一古槐。此时,髯翁(雕像)头顶落栖一只小鸟,闻言腾飞,越过海峡……
本剧有八大思想与艺术亮点:
一、思想主题沉厚。本剧以秦邦石思归与回归为故事主线,引深为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主题,阐释两岸一家同宗同脉同源的深厚蕴涵。同时贯穿一条副线,即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思归、望归、愁归与魂归的“落落乾坤大布衣”的游子情怀。全剧紧扣一个“归”字,扣人归思,激人归意,发人归情。
二、人物塑造真实。本剧倾情塑造秦邦石外刚内柔的性格特点,细腻刻画他有家不敢回有母难尽孝的愧疚心理,重笔描述出他“打打杀杀浑身疤,却不是为妈打天下”的自责自省心态和思乡思母的仁孝情结。同时塑造出豪爽刚直的张三牛、忠孝两全的马大骡、仁厚憨直的秦邦树和清纯犀利的秦泾等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群像。
三、剧情细节动人。本剧倾情描写出:老友醉吼秦腔、母分石榴、冒死偷渡为母送药、海边“思母礁”与村口“望子石”、给老兵分乡土与喝光一碗乡土、为母梳头和暗藏母发、送药埋药、国其老将桥头聚首、同胞兄弟坟前聚首、桥头挨打、河边远洋电话、古槐撒香灰、校园歌声与国旗一礼、雕像头顶小鸟飞等情节细节,细腻生动,令人心颤,催人泪下,发人感慨。
四、历史描写简洁。剧中插叙秦邦石等人的历史剪影,简洁而有历史穿透感,构出一幅浅淡而又凝重的历史缩影,反映出一个历史悲剧。
五、文化元素丰富。剧中采用于右任《望大陆》、余光中《乡愁》、《七子之歌》、秦腔、眉胡、歌曲和温总理吟诵《望大陆》等文化元素,并有两首插曲歌词,使本剧文化品位厚重,意境高阔。同时,两首插曲紧扣人物心境,演绎人物内心冲撞与人性人格升华,并使剧情迭起高潮。
六、主题曲慷慨悲壮。本剧以于右任临终悲歌《望大陆》为片首主题曲并锁尾,形成首尾呼应,使剧魂雄浑悲壮,慷慨凄美。
七、实虚有机衔接。实为真实景况,虚为艺术虚构。本剧融汇于右任陵墓和雕像与其三间老屋一古槐的故居,融汇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真实历史剪影,融汇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并吟诵《望大陆》等真实图景,使剧情虚实有机衔接,汇通一体,显得真实而真切。
八、艺术风格沉凝。本剧构思新异,视角别异,主题厚重,主线清晰,故事感人,节奏沉稳,意境高迈,文化符号繁多,整体风格呈悲剧色彩,是陆台题材电影的一部精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发现该作品涉及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