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登录

记住我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玉麦官网平台服务条款》

账号登录

设置昵称

初次登录

请填一个帅气的昵称吧

读什么书,你才会像我一样渊博

作品:读什么书,你才会像我一样渊博作者:1颗波罗丁 字数:7268

经常有人请我给他推荐书单。还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像您一样渊博?

他一定以为我读过很多书。

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我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免得总有人让我给他开书单。

我没上过幼儿园。所以没法理解为啥幼儿园的孩子需要读书认字。我很幸运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可以不上幼儿园,小学也极其轻松,每天四节课,总共3小时,还包括体育、美术、音乐在内。

回想起我的启蒙读物,应该是标语。当年的墙上没什么广告,有的只是标语,定期更新。每当上面有文件下来,就刷新一次新版的标语。

一群孩子就看大人刷标语,这就是我们最早的认字方式。我们最早的阅读内容大致是这些内容:

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斗私批修,兴无灭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广积粮,深挖洞
除了这些字,还有一些别的字,比如:

xx公社革命委员会
xx公社供销社
大众粮店
解放北路
上了小学,我们的读书真是轻松,一年级上学期学了一百多个字,第二学期学了二百多字。到了三年级,我认识的汉字大概有一千多。大多数同学读完三年级就退学了,因为一千个字已经可以记账、写信,大致看得懂公社的通知,做个村干部都足够了。

大人们会经常考考我们是否看得懂春联。所以春联也是我们的日常读物: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林海雪原》。老师惊讶于我的水平,仅仅小学三年级竟然就看得懂长篇小说,认定我将来是个读书的料。其实里面的很多字我不认识,只是根据上下文猜测是什么意思,然后自己给它编一个读音。所以,如果你发现我读某个字的读音是任何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别惊讶,那是因为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编读音的。后来在课堂上学到那些字的时候,已经是中学,而我已经按照自己打造的读音读了很多年了,改不了了,一不小心还是会蹦出我的原创注音。

读音独特也没什么困扰,各地的方言不一样,古今读音不同,不也好好的么。你们也不知道古人造字的时候怎么读。

很多人看了南无,不知道这个词的标准发音是na mo,看到万俟卨,又有几个人知道标准读音是 mò qí xiè,看到金日磾,又有几个人知道标准读音是 jin mì dī,看到冒顿,你就是把他读为“帽吨”,也是可以凑合的。自古以来文盲多,所以现代普通话的标准读音,都是如我读《林海雪原》那样随口注音造出来的。以前我嘲笑某温州人把“域名”读作“玉名”,后来一想,在当代普通话和现代词典里,它们的读音还真是一样的。

所以,有些字我就是读音跟你们都不一样,也没啥问题。我就是这么自得其乐地读书猜字的。

我精读的第一本书,是《赤脚医生手册》。读书的起因是发现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被蛇咬了怎么办,我怕蛇,路上又经常有蛇,所以就读得很仔细,后来发现别的内容也很有趣,就都读了。又看到一本《计划生育手册》,觉得也很有趣,也读完了。还顺便翻阅了一本《浙江中草药手册》,上面有很多插图,让我知道原来村前村后的那些野草灌木,居然可以做药,连我们天天拿种子当弹弓子弹的苦楝树都可以做药。

四年级精读过一本《自制教具》。这本书非常有趣,教你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用一个油漆罐和三个子弹壳做酒精喷灯,用皮老虎打气做煤油喷灯,用墨水瓶做酒精灯。有了酒精灯,我就可以继续学里面的其他技术,比如如何把玻璃管截断,在酒精灯上烧化,吹成试管。有了酒精灯就可以做火烙铁加焊锡焊接电子零件。我还按照书里的介绍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天平:酒瓶的软木塞上倒插一片刀片,用一根筷子中间切个V型槽放上去当衡量,用广口瓶的塑料瓶盖穿三根线当托盘。砝码是铁丝做的。

《自制教具》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用废电池和食盐水做空气蓄电池,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化学整流器。我觉得最刺激的一篇,是教你做一个土地雷。这个地雷,用废纸一层层糊上去,做成一个地雷外壳,然后用黑色火药加一些碎石填充。再用胶水和雷汞做引爆,穿一根线做拉线。文章中还特意指出为了安全,试验地雷的时候要少放点火药,如果要增加杀伤力,可以在上面多盖点碎石铁块。还有一部叫《地雷战》的科普片,有更多的地雷技术介绍,所以我从小就学会了做地雷。除了《地雷战》之外,还有《地道战》,也是非常好的科普电影。

另一本好书是《民兵手册》,里面有各种战斗技术,如何挖战壕、筑工事,如何借用掩体用各种姿势射击,如何潜伏、侦查、摸哨、武装泅渡(我正是看了这部分才学会了侧泳),如何拼刺刀、捆绑俘虏,如何防范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还有一些户外辨别方向、找水源、野外生存的技巧。

发现一套文革期间出版的《科学小实验》,各种分册都有,学会了做叶脉书签、植物标本、天文望远镜。《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内容也很有趣,物理部分内燃机原理那一章,看得烂熟。那时候的梦想是自己做一个四冲程内燃机。

我还看了一大堆《少年百科丛书》,文革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天在我父亲的柜子里看到鲁迅全集,翻了一下,只有《故事新编》好看,别的都是翻几页就没兴趣看下去。看到几本康德和恩格斯的书,完全看不懂。

到了五年级,迷上了一本书:《少年晶体管收音机》,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深入浅出,用动手做一个最简单的二极管收音机开始,一步步加深到标准线路的超外差式六管收音机,还有很多特殊的参考电路,读这本书的感觉,完全就是巅峰体验。此外还有一本好书叫《怎样看无线电电路图》,作者沈长生。

在我舅舅的书桌上看到两本五十年代的苏联老书,一本叫《旅行电子管收音机》,另一本是《矿石收音机》,惊讶原来矿石收音机居然可以变出这么多花样,电子管收音机竟然可以用甲乙丙三个大电池供电随身携带的。

觉得灯谜挺好玩,猜谜语能有神奇的精神享受,就读了几本灯谜书,学习一些迷格。小说和童话也曾读过几本,都是我父亲的藏书:《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十字军骑士》、《大林与小林》、《金鸭帝国》、《秃秃大王》、《西游记》、《水浒传》……至于《红楼梦》,我觉得毫无阅读快感,到现在也没读完。

从小学到初中,我日常阅读的期刊包括:

中学科技
小学科技
今天的科学
我们爱科学
少年科学
少年科学画报
无线电
电子世界
电工技术
读者文摘
知音
女友
半月谈
少年文艺
儿童文学
不能不提的是我父亲收藏了一大箱的文革书,主要内容是这类:

批判大毒草文集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红卫兵的杂志《井冈山》之类
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文件、最高指示、语录本
各地红卫兵编写的期刊
武斗双方的各种战斗经历和英雄烈士事迹
一些武斗中死掉的《革命烈士登记表》
批判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的批判文集
批判林彪和孔老二的文集
批判反击有请翻案风的文集
如果你让老师给您推荐书单,大概没有哪个老师会推荐这些文革书。但是我觉得这些书非常重要,让人可以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理解文革、人民和政治,知道那些光环和丑闻、伟大事业和滔天罪行、伟人和罪犯、各种表面截然相反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也让人知道现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青年,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造反派,其实也还是同样的人。

还读了一些琼瑶、三毛、亦舒、岑凯伦。我对她们并无兴趣,只是每天中午在家等开饭的时候,闲极无聊,就翻阅饭桌上我妹从租书店借的书,不知不觉竟然看了很多。我自己喜欢的是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

到了高中,杂志的阅读范围又扩大了几样:

武林
中华武术
武术健身
中州武术
柔道与摔跤
拳击与格斗
搏击
天文爱好者
精读的书本有《截拳道》、《少林寺拳棒阐宗》、《天文普及年历》,《小学教师进修手册——无线电技术分册》。

有几个月迷上了象棋,通读了父亲书架上的《适情雅趣》,也看看《象棋报》、《北方棋艺》、《中国象棋》,看《梅花谱》和《梅花泉》、《屏风马对当头炮》、《胡荣华对局选》,发现象棋这游戏太费脑,又没啥鸟用,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

上了大学,读的都是好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路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化》、《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原理》、《电路分析》、《控制工程》、《公差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非金属材料》、《机械原理》、《机床设计》、《切削原理与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数据分析》、《质量控制》……觉得每本书都不错。读一本大学教材,比读几十本畅销书或科普书有用得多。

甚至《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军事理论》这些书,也是很有养分的。

大学业余时间读的书就比较杂,读《ARRL handbook》、《机构图谱》、《会道门》,也翻阅室友书架上的《日瓦戈医生》,《苏共肃反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尼采、叔本华、马斯洛。

毕业后的有一段时间在乡下远离市区的一个工业区工作,忙起来每天在车间干18小时,闲下来几个月没有任何生意,每天就是在车间擦擦灰尘洗洗机器。那时候拿到一张报纸,会从头看到尾,每个细节都看,包括所有的广告和讣告。无聊到猜报纸上的灯谜,猜中的奖品一般是洗发水、沐浴液、泰迪熊、电影票之类。最值得看的是一些地方人文风俗历史典故,作者多为文史根底深厚又有情怀的当地学者所写,水平高得很。

极端无聊的时候还读完了一个同事的书,他是个基督徒,正在参加金陵神学院的一个函授班,理想是挣够了钱去当传教士。我就这样把他的那些神学院教材都读了。因为小时候外婆视力不好,经常让我给她念圣经,也经常带我去地下教会(那时候的基督徒聚会似乎是非法的),所以读神学院教材也不觉得陌生。

我从来没有什么叫书房的东西,书架上也不摆书,也没有那种静下心来按照某个领域的书单系统读书的习惯。毕竟大半辈子都在谋生混饭,读书又不能当饭吃。基本上是工作需要什么知识,就去翻什么书。工作之外是业余爱好,喜欢玩什么,就读什么书。

如果让我列出一本我翻阅最多的书,肯定不是牛津词典,我所有的词典都几乎是全新的。我翻阅最多的应该是机械设计手册之类。

书并不是非读不可的,它只是信息的载体。有些东西,有老师在眼前,你问一下就可以,为啥要去读书。有些东西,自己去感悟一下就可以,也没必要去读书。

有时候,寻找知识是一个个点链接过去的,从这点到那个点,不知不觉你就需要了解很多背景知识。比如说,我本来只想买一件羽绒服爬山的时候穿,但是为了了解一下应该买什么样的羽绒服,就得上网去搜索羽绒的知识,知道羽绒的蓬松度、充绒量、含绒量之类的概念,了解保暖与充绒量以及蓬松度的关系,鸭绒和鹅绒和更昂贵的绒鸭绒的区别,如何判断羽绒的好坏,了解灰鹅绒与白鹅绒的区别,普通鸭绒与种鸭鸭绒的区别,如何清洗羽绒,南派羽绒和北派羽绒的区别,保定的白洋淀羽绒到底是不是匈牙利来的,带立衬的立体结构羽绒衣是如何避免冷点的,羽绒面料的透气性和防水性,聚酯和尼龙面料的区别,这些透气防水面料和Events或Gortex有啥不同,户外的羽绒服和日常的羽绒服的有什么区别,为啥户外羽绒服还有肩膀上的撞色块,什么叫中褛,什么时候用连体式什么时候用分体式,充绒量和使用温度的关系……

于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的羽绒服还没买,我却成了羽绒专家,很多人买羽绒服都跟我咨询。但是我的目的是为了买一件羽绒服啊。

这就是热爱知识的结果:你了解到很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使用频率很低,大多数知识你一辈子也用不上,或者只用一二次,你为了解这些知识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你能从中得到的好处。为什么我拥有很多知识却一事无成?因为我太热爱知识,太喜欢了解真相了,以至于把精力都浪费在这里。

年轻人要记住前辈的教训:不要把知识多作为值得羡慕的东西。你一辈子根本用不到很多知识,城市的年轻人没必要学会分清水稻和茭白,没必要分清玉米和高粱,没必要知道番鸭和半番,没必要知道竹子和种榕树的栽培方法,甚至没必要区分小兔子和大老鼠(当初响应团中央号召的一群温州市区共青团员,在大陈岛养兔子时就把小兔子当大老鼠打死了)。这些东西,你根本不需要懂。现在没有毛主席,不会有人逼你上山下乡。

你也不需要了解单晶硅提纯、Epitaxy、dicing、PECVD、BGA封装,这是微电子工程师的任务,你不需要懂。

还有些比这些更没用的知识,比如关于量子力学、弦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薛定谔猫、信息不对称博弈下的契约理论,除了装逼,99.99%的人一辈子完全不需要懂。

藏传佛教知识、古希腊神话、古印度哲学、金石文物书画鉴定、吐火罗文、梵文,这些东西适合专家学者去研究,对普通人也完全无用。更没用的是文玩之类,手串、红木、鼻烟壶、宝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吃饱了撑的人去炮制出来的,你完全不需要懂。

葡萄酒的各种奥秘,咖啡的文化,繁琐无比的茶文化,奢侈品品牌文化。在某些有钱有闲的社交圈子里,这些知识都很重要,否则根本不会被视为圈内人。但是对普通人而言,除了装逼没啥用。

即使你是一个专业人才,比如说一个程序员,你需要的知识也很有限。一个程序员只需要初中学历(还可以完全不懂初中的物理和化学生物),去学写代码,一般学半年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程序员是一个门槛很低、对知识面要求非常狭窄的行业,如果你只是当一个程序员,真的不需要懂太多知识。相对而言,当一个医生要困难得多,大体上得精读几米厚的书,学十年才可以独立给人看病。医生的专业培训成本至少是程序员的二十倍,医生的知识量需求也很高。

你可以完全不懂音乐,完全不懂美术。

你可以毫无艺术鉴赏力。比如胡适这样的大名人,对艺术的欣赏力就接近于零。

几乎所有的文学书都可以不读。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可以不看。几乎所有的音乐都可以不听。它们都不是必需品。

你只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就可以。

如果为装逼去掌握知识,会很累。

出于对知识的爱好和想了解真相而去了解知识,比如我买羽绒服的例子,你的人生都会浪费掉。其实你只需要找个人问一下:我准备今年十一月去鳌太线,请推荐一件羽绒服。如果你不好意思让他免费咨询,给他100元作为咨询费。这比你自己花二十个小时去搜索各种资料合算得多。

你也许时间不够用,也许睡不够,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太热爱知识了,花了太多时间去求知。

断舍离,从断绝对知识的多余渴求开始。过分迷恋知识,是一种强迫症,是精神病的一种。

知识和知识的价值不是一样的。最有用的知识是小学学的,人生95%的时间你只需要用到那些知识。小学三年级学的那些字足够你应付微信聊天、写信和签订一百亿的合同。最有用的数学就是小学数学,大多数人一辈子不需要懂得三角函数和对数,很多亿万富豪也只有小学的数学水平。

在你追求知识和高学历之前,首先扪心自问:我想当一个科学家吗?相当一个工程师吗?想当一个医生吗?——这些人最多只需要占全社会的10%,如果你确信自己是要干这行的,要努力读书,顺便看看自己的智商够不够。

大多数的歌星,影帝,体育明星,董事长,炒股大亨,厨师,流水线工人,保姆,送快递的,送外卖的,摆地摊的,卖周黑鸭的,写代码的,搬砖头的,开出租车的,蹬三轮车的,做美工设计的,给大明星和英国皇室设计时装的,进入福布斯排名的,都不需要读书到初中以上。

学汉字,一级字库是最有价值的。有些专家也许认识至少十几万汉字,比如编写《金文大字典》的戴家祥,他需要研究从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那十几个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应用的文字,无论刻在石头上的、刻在青铜器上的、写在竹简上的,齐国的魏国的吴国的赵国的杞国的楚国的,商代的殷代的周代的,几百年间各种变体和异体字,他都得去钻研,——那是专家干一辈子的事,咱一个普通人,学那么多字干啥?

首先要戒除的,是对知识储存的强迫症。知识正如身上的脂肪,并不是越多越好。

其次要戒除的,是装逼强迫症。很多人根本没有对知识的热爱,他只是需要让自己显得高端一点。

第三种强迫症,就是我这种什么都要刨根问底的强迫症,有很多知识,酷似windows和安卓系统的垃圾文件,当初只是为了用一下,却占了大量的空间。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幸福。如果读什么书让你觉得快乐,就去读吧。收费色情网站是可以挣钱很快的,但是真没几个人愿意花钱去听哲学家和物理学家讲伦理学或弦论。当年的租书店会进金庸、琼瑶,却不会进《纯粹理性批判》。

也许有些人觉得靠知识装逼也是一种快乐,那就去装逼读书吧,但是要选好内容:装逼的东西必须是大家认可的装逼共同体的知识,比如《大象公会》就明确定位为“饭桌谈资”,也就是适合中产阶级装逼的意思。

有人问:您那么多知识,到底怎么得到的?

我想,大概跟我胸无大志、人生没有规划、出身贫寒、做事没耐性、情商低、心高气傲、不善经营有关。一辈子东奔西跑,颠簸流离,到处打杂,做不计其数的工作,混杂七杂八的行业,三天两头的换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是为了打零工挣钱糊口,总是临时抱佛脚,换一个挣钱的饭碗就得赶紧学一点东西,不知不觉的,我的大脑里就储存了一大堆临时文件的碎片。

这些垃圾文件碎片,就是你们说的知识么。

你要什么垃圾,我都能从垃圾文件里给你找出来,这就是你们说的渊博么。

如果你愿意过我这种生活,想必也会变得越来越有知识,越来越渊博。但是你得明白你付出十倍的代价,只能有一倍的回报。你得眼睁睁看着那些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远不如你的人,过得比你幸福得多。

你得敢于淡泊,能过贫寒日子,才可以像我一样知识渊博。虽然我的日子不富裕,你的人生可能会比我更穷,因为你可能智商还不如我。

文/饱醉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发现该作品涉及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